扬州发布记者 刘冠霖
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,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。2022年1月1日起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》将正式施行。
孩子的家庭教育需要怎么做?家长和社会又要注意哪些方面?记者日前进行了采访。
父母多陪伴
性格孤僻的孩子变阳光了
近年来,我市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活动,一线学校老师通过校园开放日活动、家访、研讨会等多种方式,搭建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之桥。
邗江区新家庭教育实验开展数年,邗江区教育局副局长冯长宏多次主持召开针对教育存在困难的孩子“一个孩子的研讨会”活动,他给记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。
小林(化名)在校行为举止“怪异”:上课的时候随时说话,随时发出怪叫,也会随时离开座位。无论老师怎么强调纪律,都收效甚微。他还会跟老师发生“冲突”,在地上打滚、吵闹不止。
班主任老师非常耐心,通过与孩子父母多次沟通了解到,孩子性格上的这些缺陷可能跟他的成长环境有关。因为父母工作比较忙,从小就把他丢给了性格内向的爷爷奶奶,与外界交流甚少,导致长大后与人交流越发困难,加之孩子的爸爸性格暴躁,对孩子犯的错误非打即骂,孩子愈发孤僻。这个孩子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,所以,他不知道顾及别人,甚至排斥周围的环境,完全按照自己小世界的原则在生活。
了解到小林的问题根源后,班主任老师改变了思路,与孩子母亲沟通,建议家长多陪伴孩子生活,同时建议孩子父亲尽量控制自己的脾气,哪怕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,也要耐下性子,好好跟孩子谈,鼓励孩子多多说出自己的想法。在校期间,积极鼓励同学们与小林多接触、多聊天。
一段时间之后,孩子的妈妈告诉老师,孩子回去讲,老师是他在学校的好朋友。慢慢地,小林打开心扉,愿意接纳老师和同学们,逐渐融入了群体生活。
母亲正面管教
这个固执的孩子变温柔了
丁丁(化名)来自城区一所小学,现在六年级。平时学习缺乏主动性。能完成作业,但不刻苦,缺乏毅力,没有钻研精神。性格倔强、固执。处事情绪化,易冲动,行为习惯差,生活自理、自主能力较差。
“经过交流,我们感到,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单亲家庭。”孩子班主任老师告诉记者,孩子是家中独子,跟着妈妈生活,但妈妈平时也忙于生计,平时受到外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溺爱,使他养成了固执、偏激的性格,办事不爱动脑,我行我素,不计后果,出了问题又缺乏责任感,表现出逆反心理。
在老师的指点下,孩子妈妈静下心来,认真帮助孩子分析错误原因,用爱心去关怀爱护、严格要求,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,性格也温和了许多。
“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,它具有稳定的特点,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。”丁丁的妈妈告诉记者,虽然很难,但是自己会坚持走下去,做一个合格的妈妈。
专家观点
家庭教育最核心的还是家长
不久前,邗江区新家庭教育实验“好父母指南”正式向社会发布,意在普及家庭教育理念。该“指南”指出,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、家庭、社会共同协同作用,建议“爱要大声说出来”“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”“引导祖辈正确教养孩子,不溺爱、不袒护、不过度关注”“不拿别人的孩子作比较”。
作为扬州中学教师,知名教育学者王雄长期关注教育一线。“家庭教育理念的普及,是一项社会工程。”王雄曾经在不少学校开设过关于家庭教育的公益讲座以及培训,他坦言,家庭教育理念的普及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绝对不够,也很难实现的。家庭教育需要学校、社区以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力量推进。目前,武汉已经开展“家庭教育认证师”的培训。
“家庭教育最核心的还是家长,我们家长都要主动学习,学会科学地与孩子相处,这很难,但是必须要做。”王雄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