扬州职大学生走进社区宣讲红色故事。
通讯员 花军 梁孝梅 刘仪蒙 记者 楚楚 文/图
近日,扬州市职业大学《把红色资源“活水”引入网络思政课堂》获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工作案例类一等奖,MV《青春“国旗班”忠诚献祖国》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微视频类二等奖。
近年来,该校积极落实新时代思政工作总要求,主动研判网络思政新形势、新问题,努力解决好“培养什么人、怎样培养人、为谁培养人”这个根本问题,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,不断完善和优化网络育人路径,加强“互联网+思政教育”建设,推动思想价值引领更具抓手,理想信念教育更有力度,铸魂育人效果更加彰显。
筑牢阵地 绘好爱党爱国同心圆
扬州市职业大学秉持“党建引领、习惯养成、文化沁润、专业强能”育人理念,充分挖掘本土红色资源,有计划、分步骤开展“行走在路上的微党课”“跟着地名学党史”等项目,形成一批质量高、思想正、理论专、时效强的新时代网络思政作品。比如,机械工程学院“晓轩”先锋队借鉴“翻转课堂”组织线上线下“晓轩”故事分享会,将“现场变课堂”“素材变教材”“听讲变互动”,把党课搬到故居,又从故居搬到“云上”,使参与者身临其境、深入心灵。
着眼于网络思政作品生产队伍建设,扬州市职业大学形成特点鲜明、优势互补的创作团队。学校培养校内外思政金课教师,聘任“大思政课”专家,积极推动思政课程群全程化、体系化。举办“思政课教学中的百年党史教育”、建党百年理论研讨会,开设覆盖全校的近百门党史相关课程,用活辅导员资源,开设“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”“辅导员之家”等专栏,着力选拔一批网络辅导员名师。
互联互通 构建媒体矩阵立方体
近年来学校相继出台网络思政、新媒体管理、舆情监控相关制度,将网络育人作为“三全育人”体系的重要内容统筹推进。建成学校引导、学院主建、师生参与的开放合作体系,形成“校院班”三级联动内容生产审核机制,作品完成后“运输”到各校园平台进行二次加工,最终实现全网个性化发布,提高工作效率、优化工作流程、提升传播效果,让学生成为“自我管理、自我教育、自我服务”的实施者和受益者。
学校整合校园内微信、微博、抖音等新媒体资源,培育思想导向鲜明、运行模式健全、育人效果显著的新媒体矩阵,融合发展网络思政教育,如今学校官微、官博粉丝累计近6万,年浏览量突破500万次,四次登上全省微信WCI、BCI排行榜,每年均有多件融媒体作品获“江苏高校好新闻奖”。
打造精品 铺就网络文化双轨线
与此同时,学校顺应新时代媒体宣传传播规律,加强话语方式创新。借助人工智能、虚拟现实技术等,创作VR、AR、H5等新媒体作品。学生拍摄的微电影《信仰》获“我心中的思政课”全国高校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三等奖,快闪视频《我和我的祖国》《今天我是你》等登上“学习强国”平台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直播、短视频等形式,增强网络思政育人实效。畅通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、中国大学生在线、易班等平台的对接互动,积极参与思想教育优秀作品、优秀网络文化作品推选;推出“我是大主播”“青春健康 宿舍对对碰”“团团公益课堂”等在线直播,观看人数累计超5万。
让思政教育从“指尖”入“心间”的同时,学校师生屡获创新大奖:《供给侧视域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选择》获第九届全国高职学生工作创新奖一等奖;《把红色资源“活水”引入网络思政课堂》获第五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工作案例一等奖。
扬州市职业大学党委书记马顺圣表示,学校创新网络思政育人模式,结合本校教育传统和时代特点,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网络文化作品,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效果,总结出网络思政与“双高”建设相结合的“职大经验”。今后,学校将继续深化实践、持续创新,努力为网络思政教育创新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