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夕节被称为“中国情人节”,传统的七夕活动又多倾向于“乞巧”,哪个才是七夕的“主题”?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勇刚认为,不矛盾!七夕的主题是爱情与巧艺的合一。
“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一个很美丽、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,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,它寄托了世间男女对自由相爱和永恒爱情的梦想,而七夕节就是根据这个传说而来的。”刘勇刚介绍,牛郎织女本是天上的两颗星,最早的记载是《诗经·小雅·大东》,这时还没发生感情上的关联。到了汉代,才有了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,最早记载是《淮南子》“乌鹊填河而渡织女”,此后“七月七日织女嫁牵牛”的话一直在民间流传。历代文人墨客创作大量诗歌歌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,写得最好的首推北宋秦少游的《鹊桥仙》。
“牛郎织女的爱情主题就像一根红线,在民间流传不绝,同时还另有一根红线在民间流转,那就是七夕乞巧的故事。”刘勇刚介绍, 在农耕文明的时代,女孩子们向天上的织女乞巧,寄托了劳动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景。
“现在,很多年轻人都把七夕作为中国的情人节,但不少七夕活动纯粹是爱情的歌唱,选择性遮蔽了‘乞巧’的内涵,这是误区。”刘勇刚表示,乞巧体现的就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与当下提倡的“工匠精神”有着密切的联系。
“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表达了民间儿女对爱情美满的向往,乞巧则体现了农耕文明的时代,纺织技艺对于生活的不可或缺。七夕节涵盖了爱与慧,是爱情与巧艺的合一,值得我们弘扬。”刘勇刚表示。
记者 刘旺